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生工作>>团学风采>>正文

‌‌【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】鱼灯探非遗,学子传匠心——安理志愿者鱼灯调研实录

发布日期:2025-08-20 阅读量:

2025年7月25日至8月10日,英国正版365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围绕“鱼灯文化传承与创新”为主题,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实践活动。

探访非遗工坊,揭秘制作工艺‌

在非遗鱼灯工坊,团队成员们跟随传承人系统学习了鱼灯的传统制作工艺。通过实地观摩与亲身体验,大家了解到鱼灯制作需历经‌扎架、糊纸、绘色、亮灯四大步骤。竹篾搭骨、宣纸覆面、手工绘鳞,最后亮灯点睛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,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与技艺。

团队成员拍摄非遗传承人讲解

"鱼灯骨架得用韧性十足的毛竹,匠人巧手一弯一折,扎出'三弯九转'的灵动弧线,如此这般,鱼灯舞起来才会像活物般摇头摆尾。"师傅一边示范,一边耐心讲解。团队成员全神贯注地观察,将每个细节仔细记录在册,生怕遗漏任何关键步骤。

动手扎灯,非遗入心

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,学生们分成小组,拿起竹篾、剪刀和糨糊,开始制作简易鱼灯。志愿者们边示范边讲解:"鱼灯传承五百多年,竹骨为脊象征挺立,彩纸作鳞寓意丰饶。"当第一盏鱼灯点亮时,烛光映出彩绘鱼鳞的纹理,所有孩子都懂了:这盏灯不只是玩具,更是传承了五百年的手艺,就像教室里传递的竹篾一样,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。

团队成员与学生共同制作鱼灯(摄影:蒋钰涵)

不仅如此,学生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,也在探索创新表达——传统鱼灯的骨架下悄悄缠上了LED灯带,待到夜幕降临,这些融合古今元素的鱼灯便会绽放出流光溢彩的现代美感。

鱼灯不仅是指尖流转的工艺品,更是承载徽州记忆的文化使者。通过这次活动,我们以青春视角重构传统美学,让非遗技艺在当代语境中自然流淌——当古老的光影邂逅年轻的创意,便成就了文化传承最美好的模样。


撰稿:英国上市公司365 王文涛、罗聪

核稿:英国上市公司365 曹秀军

编辑:英国上市公司365 王思甜

审稿:英国上市公司365 刘瑞


下一条:【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】安理学子深入东马寨村——解码治理密码,贡献青春智慧